Wednesday, May 30, 2007

何不食肉糜?

自從「」陳惜姿發表狂插《明報》乃剝削者的言論後,有包括總編輯的高層就此發表了數篇回應 ─ 空泛乏味。很多謝他們的回應,因為他們的做法有如審裁處一樣,利用荒謬去揭穿自身的荒謬。我想,金庸先生看過這些手記後定必淚流滿面地高呼:「你們這些撚樣盡得我真傳呀!!!」

有前輩同事無奈地表示:「講完即等於無講。」王兜則更無奈地表示:「痴撚線!班人都唔撚化!」個人認為如此答法會較為得體。

以下又是奇文共賞時間:

《明報》的工資 ─ 張健波 2007.05.28

T:

《明報》的工資一如很多私人機構的工資一樣,很難公開討論,不過,正如你提及的兩篇由陳惜姿撰寫的《明報》專欄文章,我閱後曾向主筆劉進圖說,陳惜姿寫得不錯。既然你再三催促,我就在可能範圍內談談自己的看法。工資是《明報》開支的一個最大單一項目,翻閱《明報》年報,可見《明報》的工資水平,在市場屬於中游——不單記者如此,縱使是公司最高報酬的5 人,亦是如此;論利潤,也是中游。可幸論編輯自主權和公信力,則名列前茅。

工資問題,涉及員工的最根本利益,是《明報》行政委員會最關心的問題之一。2006 年7 月開始,我們將大學畢業生的入職月薪加至9000元,3 個月試用期後加至1 萬元;在此之前,則是8000 元起薪。若與教師、公務員、醫生或金融業相比,確是大有距離。我們完全同意要逐步提高記者和編輯的入職薪金。

論到記者與其他行業的入職工資差距,我1978 年大學畢業,加入商業電台當記者的時候,月薪900 元;當時,我可以選擇當教師,工資約多一倍。不過,我還是加入了記者行列,為什麼?打工要講錢,這是人之常情,但,我在中大新亞書院4 年,深受新亞校歌「艱險我奮進,困乏我多情,千斤擔子兩肩挑,趁青春,結隊向前行」這種精神影響;所以,我首要考慮做自己最喜愛做的工作;工資是重要的,但,絕非最重要、更不是唯一的考慮。

我的不少同事都不是單單為錢而加入《明報》,例如,我的好拍檔馮成章本是公務員、姜國元是另一報章的總編輯、劉進圖本來可當大律師。

《明報》不是天堂,也非地獄,我們招聘新人的時候,不會承諾一個玫瑰園。我們只希望志同道合的人加入《明報》,一起耕耘這塊在香港已所餘無幾的新聞自由沃土。祝好!

張波謹啟


《年薪114萬》─ 劉進圖 (2007.05.29)

上周某天下午,聽到同事報料,香港大學一位去年才畢業的醫科生,年收入高達114萬港元,打破港大新畢業生的薪酬紀錄,編輯部同事均議論紛紛(王兜註:心想,關我屁事),有人猜是賣丸仔兼開減肥藥的美容醫生,有人說是替家族生意打風流工,我認識港大學事務長周偉立博士,馬上給他寫電郵來求證。

翌日,周博士回電話給,說那位畢業生既無父蔭,也絕非旁門左道,他是替醫療集團在新市鎮的診所看普通症,每周工作70至80小時,即周一至六診症12小時,周日休息半天,全年絕少放假,每月底薪7.5萬元,加2萬勤工獎金,乘起來便得出114萬元年薪的驚人數字,但若把收入除以工作時數,時薪其實不過300元左右,和鋼琴教師的時薪相若,他這筆錢當「診症機器」掙回來的,當中有血有淚。

聽了周博士的解說,疑團頓釋,但不禁為這位醫科生擔憂,他犧牲了休閒和進修的時間,過著與親友隔絕的生活,每天只是不停診症,心力無限量透支,這樣捱兩三年還勉強可以,長久下去卻不是辦法,專業水平將無法提升,斷錯症的風險也與日俱增,對他自己和對病人都不是好事。我把憂慮向周博士反映,希望他找機會開導一下那位年輕醫生。

放下話筒,環顧採訪室四周,心裏在想:「這裏有沒有拚命透支的採訪機器?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老闆,即使粗重如耕田,講心之餘也要講金,難度你想我用手扒泥麼?以一己之強,去比對方之弱,來個自我吹噓;或以一己之弱,去比對方之強,藉以自憐一番。這何用之有?

「這裏有沒有拚命透支的採訪機器?」這道問題令我想起中國歷史的「名人」─ 晉惠帝「何不食肉糜」的典故。一國之首如晉惠帝者,必將亡也;公司高層亦有如晉惠帝者,命運將何?

另外,我粗略計過,我的時薪只有40多元,但我不是掃街、抬屍,更不是機器,而是記者(落筆的一刻仍是),難道我這份他媽的鬼打工就是無血無淚嗎? 希望同事們看過食肉者的奇文再賞,不會連心肝也吐出來吧。

Friday, May 25, 2007

反動勢力

《明報傳統》─ 陳惜姿 2007-05-24

 前陣子我在《明報》寫了一篇文章,與劉進圖主筆抬摃,談到報館倚仗年輕人有理想,就以低於市價聘用他們。沒到這幾百字竟引起不少同鳴,聞說有記者竟放大影印該文章在報館讓同事傳閱。有些素未謀面的記者朋友來電郵多謝,說我替他們吐了一口烏氣。有人更在網誌寫,希望我不會在這專欄消失。

 民怨縱然深,但聞說報館高層不動如山。我了解,這些所謂民怨,並非一朝一夕,故此也沒有處理的必要。我當年入《明報》,就有前輩跟我說,當年金庸有這金句:「記者入得《明報》,就是他的光容(榮),不用給他們人工,他們會自動排隊來《明報工作》。」

 不只是記者,有名氣的專欄作家也一樣受氣。

 當年,《明報》專欄版極具江湖地位,但稿費卻很低,亦舒曾為此與金庸吵起來,故事是林燕妮後來另一本雜誌寫出來的。

 當年亦舒叫金庸加稿費,他說:「你都不花錢的,加稿費有何用?」亦舒在專欄罵他,他笑吟吟地說:「罵可以罵,稿照登,稿費照樣不加。」到林燕妮來要他加稿費,他說:「你那麼愛花錢,加了又花掉,不加。」(王兜按:文人也可以與爛仔一樣厚面皮,想不到這成為《明報》的傳統)

 我99年訪問金庸時,直接問過他這個問題,他答:「《明報》請人容易,同樣人工,我開口,他一定來。」

 這「立國之本」,到今天仍在奉行著,所以年輕記者無謂激動,你們只是古往今來滾滾洪流裏的其中一顆塵罷了。

 當然,舊時有金庸這類魅力人物坐鎮,年輕人前仆後繼入來工作,可以理解。今天是否仍是一樣光景?就要留在那裏的人回答了。(王兜續按:相信無人會慕張健波之名仆來《明報》工作吧?有幾多人認識張健波?就要留待看過二級報刊的讀者回答了)

 事實上,做義工式賣命不會長遠,報館每兩三年就要換一次血,就如地中海貧血症病人不斷換血一樣,這對報館以至整個行業不是好事。
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
《明報》的老細們天天朝十二晚一、一人管三個部門、每晚改數千字,卻逗一份人工,已不是新鮮事,相信他們五感的神經線早已折斷。我對這篇文章最感興趣的,反而是公司內有同事竟放大影印該文章在報館讓同事傳閱,這些反動小勢力乃死水中的一點漣漪。

 這間公司的同事以忍耐力強見稱,他們就算有屁亦不會向失去五感的老細放,最多只會像王兜之流在網誌訴苦。當民怨越積越深時,連寫網誌亦不能洩恨,那麼將陳惜姿的文章在公司傳閱也算是頗爽的選擇。

 《明報》副刊挑戰香港道德底線,結果這般(自詡)文化反動勢力暫以點數落後;若《明報》有員工組成反動勢力,挑戰公司的底線,不論結果若何,也是值得欣賞鼓勵(再印文傳閱的話不妨找我幫手)。

 不過,不得不引述一金句:「香港人是善忘的。」世人很快便會忘記《明報》副刊曾成為二級刊物的風光史,更何況是公司內「亂臣賊子」的小動作?畢竟漣漪也會徐徐消失,然後變回一潭死水。

Wednesday, May 23, 2007

新碟簡介



Manic Street Preachers ─ 《Stay Away The Tigers》


「噢!Manics 回來了!」聽過 Manics 最新大碟「放虎歸山」(借用阿里安使用四字詞),王兜腦海中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此。
猶記得好友 Chris 知道我喜歡聽搖滾樂,特意借了《The Holy Bible》給我試試,這碟的音樂不單強而有力,不無諷刺時弊之味,還滲透陣陣頹廢美,結果一聽著迷。不過自從 Ricky 人間蒸發後,王兜覺得 Manics 的音樂雖變得較積極、成熟,但似乎欠了甚麼似的,即使外間吹捧的《Everything Must go》亦不太吸引到我的注意。

早兩年,陣中兩名主力James Bradfield及Nicky Wire先後推出個人作品,個人對此興趣不大,但這或多或少令《Send Away The Tigers》得到更多養份,更令此碟似乎重拾當年的勁度及火氣。
其實此大碟並非一味重投《Generation Territorists》或《The Holy Bible》的搖滾,而是同時加入了《Everything Must Go》的 Brit-pop 元素,實乃他們組軍十多年來的集大成之作。若你喜歡早年的 Manics,那《Send Away The Tigers》、《Underdogs》及《Imperial Bodybags》定必會是你隨身聽的首選吧。 至於當中的歌詞均是開明義地「插」,不用說都是充滿諷刺時政之味。

此大碟其中一個話題,定必是《Your Love Alone Is Not Enough》吧。The Cardigans 的女主音Nina 作客席主唱,此曲頗有《Everything Must Go》的積極氣息,加上 Nina 的靚聲,感覺新鮮,遠在他方的 Richy 或者會聽到吧。

忽然留意他們拍的硬照,有好幾張留有點空位,難道Ricky一直在他們身邊?(7.5/10)
Björk─《Volta》

《Volta》乃王兜首次購入的Björk大碟。不是不喜歡Björk怪奇的聲線及音樂,而是當年的實在怪奇得不能消化。Björk 教我印象最深並不是她的歌聲、音樂,而是當年她在一 MV 中踩牆後作一個鯉魚翻身再企定,cool!

上星期心癢癢的想買碟,那不如到 Myspace 試聽 Björk的新作,被那首搶耳的《Innocence》吸引,結果翌日便二話不說買下這大碟的普通版。

聞說 Björk 的音樂甚有實驗性,總喜歡研究及探討新的音樂,《Volta》亦不例外,但來得較為平易近人,而且變化多端。你先要聽的,並不是 Björk的天籟,而是留意充滿風土味的音樂,尤其是那些不同類型的敲擊樂實在搶耳非常。首曲《Earth Intrudrs》已經充滿風土味的節拍,《The Dull Flame of Desire》尾段的急促敲擊聲,緊接著充滿 Funky味的《Innocence》,兩者的感覺雖截然不同,但接著聽實在很爽。

頗有東方氣息的可算是《I See Who You Are》,因此曲請來美籍華裔琵琶演奏家Min Xiao-Fen (閔小芬)負責彈奏,感覺就像一邊在平靜的湖泊漫步,一邊放聲高歌。此大碟的製作班底實在陣容鼎盛,既有閔小清、與Björk合唱《The Dull Frame of Desire》Antony Hegarty、清一色的冰島女子銅樂團以及多名敲擊樂手等。想不到這隻動靜皆備的大碟,乃出自一名41歲冰島女子的手筆。

特別版附有DVD,包括 5.1聲道的大碟及MV,聽此碟其實需要靚聲,否則有點浪費。不過好似要$160,忠實粉絲必買。(7.5/10)

http://www.myspace.com/bjork

Saturday, May 19, 2007

情比 show 堅



能夠看到這場校園演唱會,過程實在有點峰迴路轉,不過無論如何我也要多謝有情有義的阿綸。那晚,我是帶著感激的心去看 show。

陳綺貞以木結他自彈自唱《九份的咖啡店》,清澈無暇的天籟配以九份那獨一無二的景色,加上憶起與大學好友到九份暢遊的種種,差點讓我感動得流下淚來。此時,我告訴自己,無論打後唱甚麼也好,這場演唱會已值回票價。

在安哥的最後一節,乃是自由點唱時間,此時已有歌迷大呼自己的心頭好,而我心裡則暗暗道:「唱《證據》吧…… (作雙手合十狀)」最後陳綺貞選擇了《告訴我》,但不知從何入曲,結果只懂咧嘴傻笑,結果要由小虎出來救美,她雖然年過30,但仍散發著少女的可愛吧。
一場出場得沒話說的小型演唱會,已使近日繃緊鬱悶的心情放鬆了,而當晚我仍沉醉在《九份的咖啡店》的音符中。希望 Lazywing 有你相伴下,不用傾聽陳綺貞的音樂也有著同樣的效果。(8/10)

阿熙明言這場演唱會乃為出閘的 《花之姿態 經典演唱會實錄》(下簡稱《實錄》)造勢,其實也不無道理。不過說實在,就算沒有此演唱會,甚至無任何宣傳,這套 DVD Live 也能賣個滿堂紅。據知這個演唱會的門票,也是在毫無宣傳下悉數售出。現在能以 $16x的超值價購入,既有 2CD + 5.1聲道兼高清 Live DVD,夫復何求?

這套《實錄》故名思義,就是要展現出陳綺貞演唱會的美態,那就是音樂美、歌聲美,最重要就是觀眾反應的美。此外,要感性的《還是要寂寞》、還是令你跳躍的《1234567》及《結他手》,這套《實錄》應教你稱心滿意。雖然我也看得津津樂道,但《九份的咖啡店》不在其列實教我有點失望,畢竟這首歌與主題不太切合……

再讚美氣氛、視聽效果之出色已是多餘,無論想感受陳綺貞音樂會的現場感,或想淨化心靈的,甚至想欣賞她的華美,還是快快買這套碟吧。(8/10)




P.S. 希望下一站可與綸、熙甚至健等人一同欣賞;一場 show 算得上甚麼,Lazywing,你找到可付托終身的男人了。

Thursday, May 17, 2007

揭穿你的假面具!

上星期在明報副刊先後看過了這兩篇文章,心裡很是激動。同時十分感激茂斯兄的文章廣以發放,讓我們看清楚偽善者的真面目!

明報劉進圖 2007-05-11
她來自屯門
周六下午,最後一輪新人面試,有一位準畢業生各方面表現俱佳,我們有意錄用,但看到她填報的住址是屯門,港聞主管劉頌陽忍不住提醒她,當記者薪金大約九千至一萬元,每天深夜才下班,從柴灣找公車回屯門,每月的交通費超過一千五百元,還要孝敬父母家用和償還大學貸款,好些現職同事因此每月只有千餘元自用,生活非常刻苦,她有沒有想過能捱多久?

實在沒有想到,那位外表柔弱的女同學,原來為加入新聞行業下了很大決心,很早作出準備,她念大學時便省吃儉用,盡量不花光學生貸款,儲了五萬餘元,作為畢業後從報館基層做起的儲備。她說只申請了《明報》一家,倘若《明報》沒有空位,她才報其他機構,為了方便來《明報》上班,她找了一個在港島居住的好朋友幫忙,預備寄住在朋友家,周末才回屯門探望父母,這樣可以多給一些家用,彌補父親當基層工作的微薄收入。

我們聽了,心裏很感動,新聞行業就是靠這些為理想不計付出的年輕人,才能薪火相傳,相比起一些在溫室成長、從來沒嘗過匱乏、搞不清自己人生路向的同學,這位來自屯門的女孩,更值得我們珍惜和期待。

陳惜姿 2007-05-12
賤買理想

 這陣子,快畢業的同學都在找工作,看到《明報》「編輯室手記」專欄,主筆劉進圖寫他跟求職者面試的見聞,趣味盎然。他寫的,我想有很多都是我教過的新聞系學生。

但前幾天看到他寫的〈她來自屯門〉,我有點氣上心頭。劉主筆是我朋友,我也曾在《明報》工作過,《明報》每月都支稿費給我,但有些東西不吐不快,聲明對事不對人,也為這行業痛心。文章寫到一個準畢業生,家住屯門,來《明報》面試獲取錄了。她明白《明報》位於小西灣,每月來回的車費超過千五元,而她的月薪不過九千至一萬。

原來她矢志入報館工作,讀大學時便已省吃儉用,儲了五萬餘元,為月薪微薄的記者工作作準備。另外,她為了準備到《明報》上班,已請求一個住在港島的朋友幫忙,讓她寄住,周末才回屯門的家。這樣,便可省回不少金錢。劉主筆聽了很感動,說「新聞行業就是靠這些為理想不計付出的年輕人,才能薪火相傳」。我只覺憤怒。

我九二年一月開始當記者,起薪點一萬,與同學相比,不高也不低。今天有學生告訴我,有報館只肯給她八千五,她問我要不要接受,她很想入報行,無奈待遇太低。同一屆學生,到星展銀行做MT(Management Trainee),起薪點一萬八千五,足足多了一萬。

我想問,是誰決定記者必然低薪的宿命?不少報館都是上市公司,雖不至賺大錢,但好歹是一盤會牟利的生意。記者入報館工作,不是入慈善機構,不應只講理想不談薪水。

為什麼一個人有理想,就要被剝削?新聞系的學生,不少都是尖子,他們的市場價值很高,別的行業爭着請他們。要是報館仍是要賤買他們的理想,我會勸學生別加入這一行,因為反正兩三年後他們就會夢醒離開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看完首篇文後,我實在非常憤怒,第一個反應是:「你當我們是甚麼!」我們四出拼搏,被人鬧個狗血淋頭,甚至當街被人追打,所賺到竟只是九千一萬;相反,某些人竟可經常在公司喝水看電視,細聲講大聲笑;看過晚間新聞後打一兩篇手記便拍屁股離開。我清楚這個世界並無公平可言,但這些老屎忽就不用付出、可以計較嗎?傳媒界有你們這些食肉鄙者,薪火才會熄滅!

認同記者需要有熱誠、有活力,但這不等於要朝九晚十二、年年捱窮。堂堂明報年賺數千萬元,只顧著搞甚麼上市合併、股價上升三成,但我們所得到的又是甚麼?又不過是九千一萬、三分一月薪的bonus,計時薪的話真的可比清潔工或老麥;報慶也只有稀翅淡菜,你說多麻寒酸。身為明報的一員,我感到非常丟臉及羞恥。

我沒有野心,不求飛黃騰達,但求能養活自己及家人,讓他們活得開心。為了自己,為了將來,我會行出第一步。請不要怪我,反正公司也不會稀罕。

Tuesday, May 15, 2007

也為學生們打打氣


(相片來源:明報)

中大學生報情色版事件,近日來已令香港風雲變色,一個小型的「文革」經已爆發 (寫此文時已出現聖經被投一文…)。個人認為,若要以「勝負」去分高下,現在已經有點眉目,微不足道的力量已在有機會反敗為勝 (應該說強大的力量會自我毀滅),雖然有點馬後炮,但我希望在此為孤立無援的學生打打氣。

為了這篇劣文,王兜特意翻看早前的新聞及相關網頁,亦看過其中一期的情色版。個人認為,情色版的文筆頗佳,亦不覺有宣傳淫亂之意識,算可作為雅俗共賞之作。若你看完會有淫念,那你不是保守之士,就是變態之人。

從中大學生報的網上版看到這番話:「《中大學生報》於去年十二月增設情色版,近日遭輿論斥為『淫穢』,與坊間報章風月版混為一談。對於此番誤會,本報深感意外。三十八年來,本報一直以針貶時弊,改革社會為己任,關注世道的篇章至今未嘗稍歇。創設情色版的用意,在於批判現今社會單線、扭曲的情慾想像,營造開闊討論性與慾望的空間,與本報傳統一脈相承。」說得多麼天真,那就是年青人赤裸裸的熱誠。

諷刺地,本港傳媒亦以「針貶時弊、改革社會為己任」,但我。因為它們正正就是問題的溫床,又何以能夠達成此任務呢?

其實這番話中亦透露了事端的玄機。該報已在去年12月增設情色版,但為何事件到三月、四月方有人拿出來討論?說穿了,又不是那些「衛道之士」趁機在翻雲覆雨,藉此在這個扭曲的父權社會樹立個人形象吧。

更可笑的是,無論「淫媒」或自稱校報的「清流」,竟早早與學生報劃清界線,唯恐遲他人一步,驚怕被人指責違經背道。簡單點看,原本分了楚河漢界的傳媒,竟在此話題上「同流合污」、「同仇敵慨」,並將片文隻字上作無限想像,說三道四。是濁流想自我昇華,還是清流欲短化自己?有某校報在某天的社評標題為:「人可風流,不可下流」,滿以為自己居於道德之高位,藉此向「黃毛小子們」說教。這些「清流」,連上流下流也未懂得分辨,更可能認為接吻會懷孕,還有資格說教麼?

學校的情況更甚,「校譽」比學術自由更為重要,更為貞潔,更為神經不可侵犯。甫開始中大研究的解決方法,就是「息事寧人」。當權者認為,堂堂大學報竟講及獸交、亂倫等題目,如何登大雅之堂?為保校譽的唯一辦法,就是要斬蛇頭、殺一儆百,同時為他們的「道德標準」重新定位。不過前輩姜生說,根據歷史的教訓,「搞學生從沒好下場」。我猛然搖頭同意。

最後,還記得報館早年被執法人員查一事嗎?當時傳媒還不是打著「新聞自由」的旗號?如今學生報四面楚歌,學生們也打著此旗號企圖突圍而出,傳媒又如何對待他們?學術自由及傳媒的公信力正在自我毀滅而不自知,我為你們這些偽善者感到可悲……

想了解活腔熱忱的中大學生們,可到以下網址:http://www.cusp.hk/

Friday, May 11, 2007

懷舊中的懷舊

找到出色的茶餐廳 / 冰室,總難掩飾心裡的興奮,很想在那裡試這些食那個,直到連水也吞不下為止。曾走訪不少大大小小的茶餐廳 /冰室,不過印象較深刻的始終都在中上環一帶。 不是說其他地方的不濟差勁,但茶餐廳在中上環內穿插,感覺實在奧妙;加上當中有幾間也頗有水準。坐在故色故香的舊式茶餐廳品嚐絲襪奶茶,再望望高樓林立的繁忙鬧市,這感覺非他方可以比擬。

今次暫且不談「大牌子」蘭芳園及勝香園甚至永樂園,先說說位於上環的海安咖啡室。

位於干諾道中電車路旁的海安咖啡室,驟眼看開業應該超過40年,內裡只有懷舊,頭頂有數把緩緩打轉的風扇,坐著的是紅色的長凳;沒有鬧吵的叫賣聲,只有數個懶洋洋的「侍應」,包括看報紙的師奶、昏昏欲睡的老翁等,非常家庭式作業 (即是做不做也沒所謂那種)。看下去間格似乎簡陋了點,但若可悠閒地托著腮品嚐奶茶及福麵,看著那「啡o架安海」的水牌出神,感覺也是一流。

「嘩!有無搞錯,得福麵?」想要更多選擇?海安咖啡室肯定不是你那杯茶。餐牌中不是甚麼餐蛋牛肉(福)麵,就是那些煎雙蛋,最多也來個蝴蝶餅或卷蛋而已。說實在,來這裡試食,八成為要懷舊,兩成為了試食,個人認為帶著此心態來這裡一試,肯定不會令你失望。

我當日吃過麵餐後快快離去,其中一名老侍應還問:「做乜咁快走呀?」在香港,能活在緩慢且輕鬆的步伐裡,真教人羡慕。 (7/10)



地址:上環干諾道西17號 (近西港城)

Saturday, May 05, 2007

新碟簡介

《Apparat Organ Quartet》 - Apparat Organ Quartet

為何買?很簡單,因為這些 Lego 人組成的封面實在有趣得很,故在網上早已發現此碟的「芳蹤」。這隊冰島的「電子搖滾」樂隊來自一個12Tonar的一個小品牌,聽著他們的歌,你絕不會聯想到那些 Lego 人,很是喜歡電氣與搖滾交錯的音樂,甚有「冰島味」(尤其那些 Lego 人吧),最少我會驚訝冰島竟是如此臥虎藏龍的地方。

不希望為此大花金錢,但突然有了解冰島的三分鐘熱度,包括即將出碟的 Björk。

賣點廣告,想了解此樂隊或這個品牌,可到 the panic 參觀選購。(7.5/10)


《The Reminder》 ─ Feist

甫知道加拿大靚聲 Feist 會推出新碟,未有試聽便迅即將其收購旗下,回家才慢慢細味,因為她的質素就是信心保證。

第一首歌《So Sorry》,很優美,很 folky,聽者很快便入局;其後的《I Feel It All》則大玩唱功,利害得沒話,而部份歌曲仍頗有舊碟《Let It Die》的味道,或者歌迷會較易受落。此外, Feist 亦想給歌迷感受新氣象,如《My Moon My Man》之跳躍,《1234》之明快,在此大碟已佔有一定份量,質素比成名舊作《Mushaboom》有過之而無不及。至於淒美的音樂在此碟從不缺乏,而《How My Heart Behaves》更是當中的表表者。

$85 元就可以聽到如此變化多端的靚聲,感覺真爽。(7.5/10)

http://www.myspace.com/feist/